杨华峰: 戈壁滩上的追梦者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华峰:
戈壁滩上的追梦者
来源:中国食品报
本报记者 章 玉
今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新疆乡都酒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华峰没有回北京的家,而是选择留在位于新疆巴州焉耆的酒厂,看护着他所热爱的葡萄园。5月1日当天,他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致敬每一位为梦想而奋斗的劳动者!”
其实,杨华峰自己正是这样的一位劳动者,30年来,他把心血奉献给中国葡萄酒事业;9年来,他把汗水洒在新疆戈壁滩上的葡萄园中。4月28日,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的表彰大会上,杨华峰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业界认为拥有“30年一线酿造经验”的杨华峰获奖可谓“实至名归”。
“年轻的老专家”
1992年,杨华峰从北京轻工学院(现北京工商大学)生物化工系生物化学工程专业毕业,后来又完成了博士学位的攻读。30年来,他一直专注于葡萄酒事业,也一直坚守在葡萄酒酿造一线。
杨华峰迈入葡萄酒行业的第一步是就职于北京葡萄酒厂,负责与中法合资的北京龙徽酿酒有限公司进行技术与产品对接,期间与多位法方酿酒师共事,一干就是8年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和实践经验。在龙徽酒业工作时,他曾尝试酿制博若莱风格的葡萄酒;在新天酒业(现中葡酒业)工作时,他开始探索新鲜型葡萄酒的研发;在云南高原太阳魂酒业工作时,他成为国产冰酒德钦产区的始创者之一。2013年,杨华峰担任乡都酒业总酿酒师后潜心钻研,在深入理解当地风土的基础上,通过改进酿造工艺、完善工艺管理等手段,为企业的产品研发和质量提升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工作,研发出不少消费者喜爱的产品,在国内外葡萄酒专业大赛中屡次获奖。
深耕行业30年,杨华峰也收获了不少个人荣誉,逐渐成长为中国葡萄酒行业的一名知名专家。由于在葡萄酒行业专家委员会里他的年龄偏小,因此在企业里被大家称为“年轻的老专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作为企业的技术带头人,杨华峰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建设这样一支“三型”劳动者大军。
“首先,我自己一直坚持学习,不断更新和补充知识,不让自己落伍于时代,也为员工做好榜样。我会亲身参与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认真做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监督,同时手把手培训不同岗位层级上的员工,有点传统上师傅带徒弟的那种感觉。”杨华峰表示,“此外,大力推动企业的科技研发,通过各种科研项目积极与高校开展合作,以项目促科研求发展。最近几年,我们承担了两项巴州的科技特派员项目、一项新疆自治区的葡萄产业重大科技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通过项目实施,一方面提升了企业的科研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员工的工作能力,为企业增加了多个品质高、利润好的新产品,提升了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
“说实话,做科研挺单调的,尤其在中小企业做科研,需要克服的困难很多。正因如此,成功后的喜悦更甚。譬如,我们承担的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项目中关于葡萄籽油精炼的攻关内容,对我来说是个新挑战。在实验中,我们发现葡萄籽油很容易在装瓶后出现白色絮状沉淀,为了解决精炼后葡萄籽油的稳定性,我们多次到植物油行业的翘楚企业学习请教,也与新疆大学的教授们一起对沉淀物进行研究分析。在生产上,我们仔细推敲精炼的每一个环节,不断尝试不同的精炼方案,最终找到问题的关键,解决了葡萄籽油的稳定性问题。这个过程历时近两年,虽然很艰辛,但最终问题解决了,员工们都很开心。”
当然也有顺利的时候,杨华峰接着介绍,“我们承担的科技特派员项目——新鲜型干红葡萄酒的研究与开发,通过借鉴以往成熟的经验,结合本地风土,在项目实施的第一年就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酿制出的葡萄酒颜色鲜艳、香气馥郁奔放、口感柔顺,非常符合预期目标。这几年在行业里小有影响的乡都昙花干红葡萄酒,就是在这个项目里孵化出的新产品。现在每次看到朋友们品尝昙花时不吝赞美之词,我们科研人员的心里都乐开了花,也增强了做科研项目的信心。”
4万亩葡萄园的守护者
1997年,乡都酒业创始人李瑞琴来到巴州焉耆盆地,发现戈壁滩具备种植酿酒葡萄的优质自然条件,毅然决定到这里种植葡萄。2013年8月,已经在葡萄酒行业工作多年、担任某企业高管的杨华峰,因为与李瑞琴的理念极为契合——都怀有“做中国最好的葡萄酒”的梦想,毅然放弃了高管的职位和高薪,接过橄榄枝,来到戈壁滩上追梦。“这里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蓬勃发展的葡萄酒产业深深吸引了我,我相信这里可以酿出非常好的葡萄酒。与实现这个梦想相比,远离家人的思念之苦和艰苦的工作环境都不算什么了。”
现如今,杨华峰已经成为乡都酒业4万亩葡萄园的“大管家”和守护者。
杨华峰(左二)在葡萄园向工人们讲解技术要点
远离城市,杨华峰的生活和葡萄紧密相连。只要在酒庄,他大多时间是在葡萄园里,与员工们一起打理葡萄树、查看葡萄的成熟情况。在他看来,作为酿酒师,每天在葡萄园里、酿造车间里、酒窖里,用“心”和葡萄、葡萄酒对话,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因为喜欢,时间过得特别快,不经意间,杨华峰到焉耆酿酒已经9年,他还同时担任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葡萄酒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酿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葡萄酒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与喀什大学研究生校外导师。如此多的荣誉加身,杨华峰却保持着淡然温和。
杨华峰查看葡萄的生长情况
“葡萄酒行业的优秀产区多处于比较偏远和欠发达的地区,生活相对单调和枯燥,工作中相当大一部分时间是在葡萄园里与员工们一起干打理葡萄的农活,还是蛮辛苦的。但我很喜欢这个行业,喜欢就不觉得辛苦。”杨华峰说,“在很多人眼里,酿酒师浪漫又神秘,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需要专注的职业。每到葡萄采收的季节,从采收、原料入罐、一次性发酵、陈酿、调配、出桶入桶等环节,我都要亲自把关,同时还要花心思安排科研、完善工艺等工作。”
在葡萄酒生产酿造季节,为了监控发酵情况,杨华峰经常会在夜间去车间查看发酵情况,只为了酿出最好的葡萄酒。这些年,他和员工们一起探索葡萄整型技术,开发新型葡萄酒,研发葡萄籽深加工技术,获得多项专利,“我们酿造的葡萄酒多次在国内外专业赛事中获得大奖,这也让我深感欣慰”,杨华峰感慨地说。
“不可辜负的荣耀”
新疆不仅要有葡萄酒,还要有享誉世界的好酒。“好的葡萄酒,中国造;中国的葡萄酒,新疆造。”守着这份信念,杨华峰坚持在葡萄酒创新方面独辟蹊径,致力于让葡萄酒离人们更近、更亲切、更接地气。
杨华峰有一句口头禅:“慢一点没关系,好的葡萄酒,不急。”他表示,酿酒师是一个需要积淀的职业,有了丰富的经验和阅历,能够充分理解产地风土与酿造之间的关系,才能酿造出更好的葡萄酒。
同时,酿酒师是葡萄酒企业里和消费者交流最多的人。只不过这种交流的方式很独特,更多的时候不是用语言,而是通过没有声音却能“说话”的葡萄酒。消费者选择、享用一瓶葡萄酒的时候,就是与酿酒师交流的开始。酿酒师则通过产品向消费者传递自己的酿酒理念、所采用的酿造技术以及所追求的产品风格。
作为从业30多年的行业技术专家,杨华峰在葡萄酒行业的权威和赞誉,来自于他多年来对葡萄酒本土资源的了解开发和文化自信。他还经常撰文,通过葡萄酒产品和知识领地输出葡萄酒文化,让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了解焉耆的自然风土、葡萄酒产品、葡萄酒文化、美食文化等,也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和喜欢上新疆葡萄酒。
作为中国酒业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两大全国性行业协会的葡萄酒专家委员,杨华峰从没有停止过对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思考。“中国葡萄酒产业迫切需要抱团发展,各个产区之间应该紧密合作,充分发挥领军型品牌企业和原料产地之间各自的优势,尽快恢复中国葡萄酒的增长。要共同呼吁国家产业政策的改善,让中国葡萄酒和外国葡萄酒在公平的环境下竞争发展。”杨华峰强调,还必须充分重视原料基地的发展和酿酒技术的发展,这是产业的基础。在落实中需要强调两个维度:一是原料的质量,包括种植面积的增长和葡萄质量的提升;二是重视酿造技术的研究,真正把酿造重视起来,不断深入研究提升产品质量。只有这样才能让行业基础越来越坚实。
作为两个女儿的父亲,在戈壁滩上追梦的同时,杨华峰感叹自己陪伴女儿和家人的时间太少。但他言谈的愧疚中又透出一份欣然,因为两个女儿受到自己坚持不懈精神的影响和鼓舞,在家人的陪伴下,学业都非常优秀。“这个要非常感谢夫人,她的无私付出和包容才能让自己工作后顾无忧。”杨华峰说。
在工作中,他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从来没有气馁过,一次一次地攻克着技术难题,也一次一次地享受着成就感。
荣耀的背后是更大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表达了对广大技能人才的殷殷关怀,提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这让我备受鼓舞。”杨华峰表示,“葡萄酒是自己踏入社会的初心,30年一路走来,葡萄酒已经融入了自己的血液之中,成为自己的最爱。我将再接再厉,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深入钻研,充分挖掘本地风土特色,不断创新,为酿造富有焉耆盆地特色的葡萄酒和本地葡萄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化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让新疆葡萄酒当惊世界殊,让中国葡萄酒当惊世界殊!”